- 五蘊喻
- ﹝出大莊嚴經﹞ 五蘊, 色、 受、 想、 行、 識也。 蘊以積聚為義。 謂一切眾生, 皆由此五法積聚而成身也。 故佛為瓶沙王說世間諸法, 皆非堅實, 而以此五種為喻焉。 (梵語瓶沙, 亦名頻婆娑羅, 華言模實, 謂身模充實也。 ) 〔一、 色如聚沫喻〕, 色即眾生色身, 沫即水沫。 謂沫因風吹水成聚, 虛有相狀, 體本不實。 以譬眾生色身亦如聚沫, 虛假不實也。 〔二、 受如水泡喻〕, 受即領受之義, 水泡即浮漚也。 謂水因風動, 或因物繫忽爾成泡, 須臾即沒。 以譬眾生所受苦樂之事, 亦如水泡起滅無常也。 〔三、 想如陽燄喻〕, 想即想念之義, 陽燄即日光也。 謂遠望曠野, 日光發燄如水溶漾, 而實非水, 渴者想為水。 故以譬眾生妄想, 亦如陽燄本無實體, 因念成想, 皆是虛妄也。 〔四、 行如芭蕉喻〕, 行即造作之義, 謂芭蕉體是危脆之物, 無有堅實。 以譬眾生造作諸行, 亦如芭蕉之虛脆而無堅實也。 〔五、 識如幻事喻〕, 識即分別之義, 幻事即幻術之事也。 謂如幻巾為馬, 幻草木為人, 皆幻力所成, 本無實體。 以譬眾生識心分別諸法, 皆隨境生滅, 亦無有實也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